2025年4月25日,第二届中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承办、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协办,并获北大法宝、IPRdaily等媒体支持。
论坛以“共治·共生:构建AI时代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为主题,聚焦AI软件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侵权风险防范、数据合规等议题,推动构建开放、协作、可持续的软件知识产权生态体系。
第二届中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高峰论坛现场
此次高峰论坛汇聚了包括法官、业界专家、学者、律师及企业代表在内的110位嘉宾亲临现场,同时还有7,342名专业人士通过线上平台参与了会议。
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于慈珂先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先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主任委员付晓宇先生发表了开场致辞。原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健、中国软协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及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董事长张昌利、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彦、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审判长苏志甫、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文聪、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维朝、北大法宝智慧法务研究院秘书长蔡治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大会同期举办了专家委员会专家(新增)聘任仪式、《可信时间戳司法应用白皮书(2024年度)》发布以及《AI时代软件行业创新管理的挑战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发展》圆桌对话。
中国软协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秘书长董树涛
论坛伊始,中国软协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秘书长董树涛先生作为主持人,以专业视角拉开序幕。董树涛先生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软件定义世界的时代,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版权争议到开源软件的合规风险,从商业秘密的攻守之道到大模型使用的法律边界,每一项议题都关乎企业的发展、行业的未来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 于慈珂
在论坛的嘉宾致辞环节,中国版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于慈珂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于慈珂先生首先代表中国版权协会,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长期以来致力于软件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于慈珂在开幕辞中强调,软件作为重要的版权课题,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他指出,AI技术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在软件创作、传播、使用等环节更为复杂的挑战。于慈珂强调,AI时代下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需构建“共治·共生”新格局,呼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协同治理:政府需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企业应强化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社会组织需推动行业自律与合作;公众需提升版权保护意识。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优化软件版权登记及执法效率,是激励创新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主任委员 付晓宇
付晓宇先生在致辞中回顾了软件行业的发展历程,指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源程序保护到如今涵盖思想、设计图、说明书等多个方面。他以微机软件发展的早期历史为例,阐述了软件保护方式的演变,并强调了在当前AI时代,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所面临的诸如自动生成软件的版权归属等新问题。呼吁行业内外共同探讨和应对。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陈宝国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先生则从行业视角出发,在致辞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他指出,软件的核心在于思想和语言,但专利和版权在保护软件时存在局限,如专利主要保护权利要求书,难以涵盖全部代码;版权则侧重于特定代码形式的保护,但无法代表整个软件产品。为解决这一难题,他还特别强调了可信时间戳服务可以为软件代码做全量保护,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在主题演讲环节,各位专家围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热点难点话题,分享了深入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孙彦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彦先生带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著作权问题研究》。他指出,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问题亟待明确,究竟是归工具所有还是归操作者所有?他以ChatGPT生成内容为例,详细介绍了AI生成内容的过程,包括学习、模型构建和内容生成等环节,并强调了技术原理对法律判断的重要性。通过文生图第一案及其他典型案例,孙彦深入分析了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问题,指出判断AI生成是否有版权,关键看人在其中是否有创作因素,AI工具本质上是工具,人有创造性劳动则作品有版权。
原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 宋健
原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宋健女士作《软件开发合同纠纷法律问题分析》的演讲。宋健女士展示了调研数据,2017-2023年江苏法院审理的软件开发合同纠纷占计算机软件案件的69.2%,远超著作权侵权纠纷。随着产业智能化升级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软件开发需求大增,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其中APP软件开发的纠纷占比较高,案件高发、复杂、低标的成常态。
在对软件开发合同案件特点进行分析时,宋健女士强调事实查明难是首要难题。软件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沟通的随意性以及软件易修改性和灭失性,都使得事实还原复杂。其次,验收标准不明确,格式文本约定与实际验收存在偏差,导致判断软件是否符合合同目的变得复杂。此外,案件争议集中且反诉比例高,委托方与开发方常因交付成果质量和款项支付产生激烈矛盾。大部分案件标的额较低,但因功能调整和成本累加,纠纷频发。
宋健女士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对开发成果范围、交付、验收等争议问题及合同解除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解读,她强调,软件开发合同纠纷的频发与软件开发特性紧密相关,行业需加强合规管理。建议在签订合同时尽量明确功能说明书、开发计划、验收标准等,履行合同时遵循诚信原则,共同努力消除不确定性,预防纠纷发生,实现合同目的。宋健女士的专业分享为软件开发企业和从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法律指导,有助于他们在实际业务中规避风险、妥善处理纠纷。
中国软协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董事长 张昌利
中国软协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董事长张昌利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软件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新挑战与成功之道》主题演讲。
他指出,AI时代给软件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数据泄露风险、法律保护的滞后性、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张昌利先生介绍了可信时间戳在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应用价值。可信时间戳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子证据存证工具,具有司法实践广泛采信、服务形态丰富、成本便宜等优势。他介绍到:“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已有107,700千多篇裁判文书中的证据使用了可信时间戳的电子证据服务,这充分证明了可信时间戳的服务已经得到了司法机关的广泛认可”。
可信时间戳能够在不泄露代码的情况下,全量证明代码的权属,为软件企业的研发、合同交付、员工行为管控等环节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针对各类高频的侵权场景,张昌利先生介绍了可信时间戳在不同阶段的解决方案,例如,
1. 研发阶段:项目立项研发时,代码每次产生自动申请时间戳认证,利用时间戳插件上传即自动认证,构建代码产生过程及完整证据链,证明代码权属。
2. 合同阶段:合同交付及标的物、交付过程聊天记录、部署及运营情况等都需证据,可用可信时间戳解决。
3. 员工行为管控:工程师产生代码及文档上传到公司服务器时自动申请时间戳认证,通过对员工教育,降低其私自利用公司代码牟利的可能性,离职证据交接材料及行为审计也可用。
4. 合同签署与软件交付:合同签署阶段明确约定交付标的物,有的软件公司以可信时间戳证书编号作为交付产品唯一标识;每次交付实施都用可信时间戳认证,保护证据,减少纠纷。
5. 侵权取证:软件侵权随时存在,利用可信时间戳 7×24 小时对侵权行为取证,维护自身权益。
张昌利先生在演讲中特别强调,利用可信时间戳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解决软件代码自产生时起就立刻认证,解决了全部代码归属的证明问题。这种方式已经被司法广泛认可,在出现纠纷时,软件企业可以出具全代码内容的权属证明。这种证明方式不仅可以用于软件著作权纠纷,同时也可以成为软件商业秘密案件的关键证据。
张昌利建议软件开发企业使用可信时间戳的SAAS或API接口服务,第一时间对代码及各类开发文档进行确权。他还分享了可信时间戳在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成功案例,强调了其在降低侵权风险、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联合信任电子证据研究院研究员 岳韶华
在本次高峰论坛上,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发布了《可信时间戳司法应用白皮书(2024年度)》。联合信任电子证据研究院研究员岳韶华介绍了本白皮书内容,包括可信时间戳的定义、系统原理、主要应用场景以及法律适用和裁判现状、2024年度典型司法案例分析与2024年度十大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本年度白皮书在总结司法实践应用与行业反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可信时间戳服务与司法场景的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给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研究机构和企业法务等。根据司法数据显示,可信时间戳在知识产权侵权权属和侵权纠纷、合同纠纷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白皮书领取下载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举行了专家委员会专家(新增)聘任仪式。新聘任的专家包括: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熊文聪
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李嵘
北京市中闻(深圳)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孟海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田龙
国信信扬(黄埔)律师事务所主任 安艳宾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 薛绪飞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马东晓
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知识产权业务部副主任 任思静
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律师 孙建
这些专家将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提供更多的智慧和支持,共同推动软件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主任委员付晓宇先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昌利先生为专家颁发聘书。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专家委员会的其他专家名单(点击此内容查看)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新增)聘任仪式
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审判长 苏志甫
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审判长、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志甫先生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路径、纠纷类型及应对”这一主题。苏志甫先生从AI技术的不同层级(数据层、算法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出发,分别阐述了各层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他指出,数据层可通过著作权、商业秘密和竞争权益角度进行保护;算法层若以软件代码形式存在,可借助软件著作权保护,同时国知局发布的相关指引也为人工智能专利保护提供了指导;模型层以抖音诉 B612 案件为例,探讨了模型保护的相关问题;应用层则重点关注AIGC版权和专利保护问题。他还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了数据爬取行为的正当性、训练数据版权合法性、模型抄袭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苏志甫先生认为,在AI产业发展初期,应秉持宽容态度,让产业充分发展,同时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文聪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文聪先生在《侵犯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的攻守之道》的演讲中,从商业视角出发,为企业提供了应对侵权纠纷的实用建议。熊文聪先生首先强调了软件受著作权保护的合理性,指出软件虽具有功能性,但与建筑、实用艺术品、地图等一样,可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他详细讲解了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抗辩理由,包括仅使用抽象思想、使用通用惯常表达、否定原告软件独创性、软件著作权归属问题、反向工程、著作权限制(如保护期届满、合理使用)以及不构成实质性相似等。同时,他还深入探讨了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分配以及商业秘密与著作权的竞合问题,强调企业应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体系,为企业在面对侵权指控时提供了全面的防御策略。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李维朝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维朝先生聚焦于“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风险与合规管理”。他介绍了开源软件的发展历程和许可规则。李维朝先生详细分析了开源软件中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问题,强调了许可证管理的重要性。他指出,企业在使用开源软件时,需关注许可证的声明义务、提供源代码义务、免责条款以及传染性等问题,避免因违规使用而引发法律风险。他还分享了开源软件合规管理的实践经验,包括许可证管理、开源软件选型、上下游供应商关系管理等,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合规指导。
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智慧法务研究院秘书长 蔡治
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智慧法务研究院秘书长蔡治在《大模型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演讲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模型的工作原理,强调了大模型并非简单的数据存储,而是基于巨量数据,利用深层神经网络自动发现数据规律的过程。他指出,大模型具有统计式概率式的特性,存在幻觉等问题,需要用户进行验算和验证。蔡治先生还探讨了大模型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可版权化内容,包括输入文本、处理要求规则、Prompt创意、检索增强信息源、继续预训练或微调数据以及最终生成文本等。他呼吁加强大模型使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圆桌论坛现场
本届高峰论坛的圆桌对话以《AI时代软件行业创新管理的挑战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发展》展开讨论。对话由广东翰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俊杰先生担任主持人,邀请了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李伟民先生、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商家泉先生、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田龙先生以及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建先生,四位嘉宾在圆桌对话环节做了精彩观点分享。
圆桌论坛现场
孙建先生介绍了日本在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做法,包括对 AI作品著作权的认定标准、数据训练阶段的规定以及鼓励权利人救济等措施。李伟民先生指出软件行业管理面临AI概念泛化、法律滞后等挑战,强调应正确认识AI概念,合理对待产业发展与法律监管的关系。商家泉先生探讨了商标领域人工智能相关问题,如软件名称商标的可注册性和保护,以及在网络环境下近似性判断的新问题。田龙先生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对企业品牌竞争的影响,提出未来品牌竞争可能演变为算法优化的竞争。各位嘉宾的观点碰撞,为软件行业在AI时代的创新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强调了产业与法律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对话的几位专家呼吁AI时代为软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界和法律界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软件行业的创新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软协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董事长张昌利 致闭幕词
论坛最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昌利先生发表了总结讲话。他对所有到场的嘉宾、学者和线上线下的朋友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强调了中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分会作为行业平台的重要性。本届论坛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开源合规、商业秘密保护、司法实践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对推动 AI 时代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的构建,促进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昌利先生表示,分会将致力于为软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分享专家经验,推动软件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将取得更大进展,为软件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未来,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与到分会的工作中来,凝聚各方智慧,助力软件行业在创新中不断前行。
扫码观看论坛直播完整回放,深度解析AI时代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前沿动向!